“立足生态科研一线,以实验探明自然规律;扎根祖国大地,用成果服务美丽中国建设。” 这是万师强教授深耕生态学领域数十载的真实写照。作为我国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的领军学者,他在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交互作用研究领域屡破难题,不仅推动中国在该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到部分领跑的跨越,更以深厚的学科情怀和育人担当,为生态学事业培养了一批青年学者,书写了一位生态学家的责任与担当。
潜心科研:勇闯“无人区” 的拓荒者
1960 年代出生的万师强教授,学术生涯始终与国家生态环境研究需求同频共振。他先后在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完成博士后研究,系统的学术训练与国际化的科研视野,为他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5 年,怀着 “用所学服务祖国生态研究” 的初心,他回到中国科学院植物所,正式开启自主科研之路;2018 年至今,他入职河北大学,带领团队持续攀登生态学研究新高峰。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研究,是关乎人类生存环境的重大科学命题,而野外控制实验是破解这一命题的关键手段。二十年来,万师强教授始终扎根科研一线,以“敢啃硬骨头” 的闯劲,在该领域创造了多个 “第一”:他率先引进红外线辐射器模拟气候变暖,主持设计中国第一项大型全球变化多因子实验、国际上第一项昼夜不对称气候变暖实验、国内第一项四因素全球变化实验、国际上第一项移植大型土块的区域气候变化实验,还牵头搭建了二十余项实验平台,发明的多项新技术成功获批专利。这些创新性的实验设计,打破了当时全球变化实验研究的技术瓶颈,其思想被《自然 — 新闻焦点》《纽约时报》等国际权威媒体报道,引发学界广泛关注。
历经十余年艰苦奋斗,万师强教授带领团队推动中国在全球变化控制实验领域成功形成与北美、欧洲“三足鼎立”的格局,大幅提升了中国全球变化生态学的国际影响力。基于自主搭建的实验平台,他系统深入地研究北方温带草地碳循环对土地利用、二氧化碳富集、气候变暖、降水变化、大气氮沉降等驱动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的响应和潜在机理。其中,昼夜不对称气候变暖实验的成果,因揭示了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全新规律,获得《自然— 研究亮点》《自然博客》的高度评价与专题报道 。
在长期研究中,万师强教授始终坚持“从实践中找问题,用数据说话”。他带领团队历时3年,行程5万公里,调查四千多个样方,结合为期 13 年的控制实验,取得了一项颠覆性成果 —— 发现生态恢复提升陆地碳汇的新机制:通过减少风蚀造成的表土碳损失,而非学术界普遍认为的 “通过光合碳吸收”,来提升旱区碳储量。这一发现不仅更正了学界的传统认知,更为重新估算和评价生态恢复的碳汇潜力提供了关键支撑,对我国 “双碳” 目标下的生态修复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截至目前,万师强教授在PNAS、Nature 子刊、Global Change Biol. 等国际主流期刊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 100 余篇,其中在 Global Change Biol. 发表论文十余篇;研究成果被 IPCC 报告(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等权威文献收录,SCI 引用次数累计达 18000 余次。他先后主持全球变化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与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河北省创新群体项目等一系列重大科研课题,成为我国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的“领军者” 。
学科建设:甘为“铺路石” 的领路人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打造一支高水平团队、建好一个优势学科,才能让生态学研究持续发光发热。” 万师强教授不仅是科研领域的 “拓荒者”,更是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 “铺路石”。
他延续 “强学科、建团队、搭平台” 的思路,推动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在第五次学科评估中,河北大学生物学学科从 B - 跃升至 B+,实现两个档次的跨越;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和 “双一流” 学科验收均位列全省第一;成功建立白洋淀湿地站,获批教育部工程中心、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植物与动物学、环境与生态学、农学、药物学四个学科先后进入 ESI 全球前 1%;引进多位顶尖专家,团队科研实力大幅提升,学院 SCI 论文数量和引用次数均呈现 “拐点式” 增长,学科影响力持续扩大 。
除了推动高校学科发展,万师强教授还积极搭建全国性学术交流平台,助力生态学领域整体进步。通过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他为生态学研究者搭建了合作桥梁,推动了国内生态学研究的协同发展。
育人报国:践行使命的“实干家”
“做科研要顶天立地,既要瞄准国际前沿,也要服务国家需求;培养人才要德才兼备,既要传授知识,也要传递责任。” 这是万师强教授常对学生说的话,也是他多年来坚守的理念。在科研与学科建设之余,他始终把育人放在重要位置,用言传身教为生态学领域培养后备力量 。
多年来,万师强教授坚持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生态学核心课程,结合自身科研经历,将复杂的理论知识与生动的野外实验案例相结合,让课堂充满“烟火气” 与 “学术味”。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深入野外一线,从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开展研究。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不仅学术能力快速提升,更养成了踏实严谨的科研态度,这些青年才俊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中坚力量。
作为长期深耕生态领域的学者,万师强教授深知“科普是科研工作者的另一份责任”。他经常举办面向大、中、小学生的科普讲座和生态保护实践活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全球变化、生态保护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引导青少年树立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的生态理念,为 “美丽中国” 建设培育后备力量 。
在社会服务领域,万师强教授同样积极履职尽责。他当选民盟中央委员、生态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结合自身研究成果,围绕生态保护、碳汇提升、学科建设等议题,积极建言献策,为国家生态环境政策制定、教育科技人才强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他常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发扬光大生态学事业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 这句朴实的话,道出了他作为生态学家的家国情怀 。
如今,万师强教授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全球变化生态学专家,但他始终保持谦逊,依旧坚持每年深入野外实验站,带领团队开展调查与研究。
“生态研究没有终点,只要还能走得动,就要继续在野外一线、在实验室里、在讲台上,为生态学事业多做一点事。” 这就是万师强教授,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学术人生 。